老腔
“老腔”产生的历史,约在乾隆以前,发源地为华阴县泉店村。据《前汉书》和《华阴县志》及王兆麟《华阴发掘西汉京师粮仓遗址》(1982年2月9日《陕西日报》)中记载:泉店村处黄、渭、洛三河交界处,是汉代京都的粮仓基地,是西通长安的水路码头。当时船工云集,他们以曳船号子为基础,吸收当地的一些民间艺术,创造了一种说唱艺术,自行演唱,借以娱乐。其特点是一人唱,众人帮腔(即现在剧中的“拉波")。没有乐器,就用木板拍击船板。现在剧中用的檀板,就是由此衍变而来的。这种形式经过长期的不断加工、发展,逐渐加入了打击乐器和弦乐,慢慢形成了一个种。截止目前,它还保留了原始的一些乐器和唱腔。如击板、拉波。特别是拉波,酷似码头工人曳船时的号子声。所以当地群众又把“老腔”称“拍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