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的起源很早。唐杜佑《通典》载“傀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嘉会。,,可知汉时已有傀儡。唐天宝梁锂诗《傀儡吟》云“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已提到提线傀儡(均见吴国钦《中国戏曲史漫话.傀儡戏》上海文艺出版社1 980年6月版第13页)。合阳传说:东王莘里村旧日过台戏楼上有明万历小石碑,镌刻有“每值春秋圣节,献演小戏,以答慈庥"之句。因群众俗称线腔为小戏已久,碑文中的“小戏”当指线胡无疑。民国时期,这种戏楼几乎村村皆有,至今仍有存在,足见其流行一斑。据已故的老艺人记述,明朝合阳线腔已相当活跃,曾随商帮去苏、扬二州演出。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再去苏、扬二州。同治年间还曾到北京前门外演出。当时合阳的线腔班社就有30余家。
线腔音乐的特色可用“激越奔放”、“慷慨悲歌”概括。其唱腔的一字一板,多用哭音拖腔,擅长渲泄压抑、愤懑、悲痛等撕裂人心的情感。线腔的曲牌亦很丰富,常用的弦乐曲牌有《银纽丝》、《杀妲己》、《重台》、《假重台》、《三变头》等10多种。这些曲牌大多由民歌小调衍化而成,富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泥土气息。线腔的特用乐器是皮弦胡,也叫母胡胡,5.2定音,其声嗡嗡浑圆,与演员唱腔配合默契,生活气息浓郁,再加上发音圆浑、明朗,富有颤味的马锣,更能显示线腔的独特风格。
Copyright © 2002-2011 DEDECMS. 关中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