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富平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侧记

时间:2014-11-29 16:31|来源:|作者:admin|点击:

“百姓的话有处说,村上的事有人管,吃水用电马上办,干部带着群众干。”这是富平县张桥镇群众在《后进村整顿验收表》中填写的评价语。今年以来,富平县把后进村整顿作为践行群众路线、夯实基层基础的重要内容,33名县级领导挂帅抓,273名县乡干部驻村抓,66名下派“第一书记”带领抓,紧抓班子建设的关键点,破解了村上发展的疑难点,昔日工作“后进”如今充满“后劲”,呈现一派新气象。

挺直“主心骨”凝聚向心力

富平县美原镇盘龙村由于班子不全,基础条件差,群众增收慢。整顿工作组和镇党委走好三步棋:选好“掌舵人”,把群众一致认为合适的村支委高玉社“扶上马”;凝成“一股绳”,形成村荣俱荣的共识共动;组织“议事会”,成立了全镇首家村级工会组织。

村支部班子规范了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制度,明确了村两委职责,建立了“两提议三审批一公示”的村务决策办法。成立了鲁丰、齐发两个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新早丰、香玲、西林高产优质核桃600多亩。投资30多万元修巷道、改厕所,清“三堆”。

“软弱涣散的症结,根本在班子,必须把班子建设作为整顿工作的突破口,在凝心聚力上下工夫。”富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杨宏伟说道。该县对“两委”不团结、搞内耗的,推行“凝心”措施,“背靠背”沟通思想,“面对面”化解疙瘩;对班子不健全的,实行“强心”办法,补选委员、选派机关干部等;对心劲不大、本事不强的,采取“暖心”措施,镇党委打气鼓劲,组织外出充电,交办法、带着干。

立下“严规矩”激活一盘棋

“没规矩就成不了事,有了制度就定了框框,啥事出来拿制度的尺子一量,就知道事该咋办……”留古镇吕兰村支部书记吕龙田发自肺腑地说。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吕兰村的工作开展滞后,影响干群关系。工作组、镇党委和村班子“三方会诊”,多次研究讨论,拿出了“村级事务集体商议、大事小事村组公示”的办法,凡是涉及集体利益的事,村民代表共同决议;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必须公开透明。同时,推行了“村财镇管、组财村管”制度,规范了组级财务管理,建起干部的“清白账”,还群众一本“明白账”。如今,吕兰的事顺了,干部腰杆硬了,党员和群众的信任度、满意度高了。

面对后进村存在的“模糊事”、“马虎账”等问题,该县在定制度、定规矩、定章法上下工夫,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暂行规定》、《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规定》、《从严教育管理党员的规定》,列出了村干部的职责清单,给村班子和干部戴上“紧箍咒”,使村级管理有章可循,促进了公开化、规范化。

办好“心头事”拓宽致富路

“种植红提葡萄,必须向阳、通透,水源灌溉条件好,这样葡萄的甜度才会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张朝宏为到贤镇忽家村群众培训作物技术时说道。

到贤镇忽家村是传统农业种植村,干部闯劲不足,群众观念守旧,村上经济不活。工作组、镇党委从“群众致富靠什么,忽家发展缺什么”破题,先后组织干部群众赴临渭区、户县实地考察;邀请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临渭区葡萄研究所所长王录俊等做技术培训;产业大户带着干,仅今年就发展红提葡萄400多亩;党员干部跑营销,四处联系在外能人找客商、跑销路,实现亩产增收6000多元。

整顿工作以来,该县着力补齐村党组织服务群众的“短板”,积极对接群众的所需、所求、所盼,下硬茬解决农村发展乏力的问题。对发展滞后的村,帮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33个,争取小额无息贷款150多万元,扶持种养殖大户30多户,开展农技培训56场,参训6800多人次。对基础薄弱的村,整合资金1830多万元,新打机井23眼,架设变压器16台,硬化道路76.4公里,衬砌渠道34公里,铺就了富民路,积蓄了村级发展后劲。

Copyright © 2002-2011 DEDECMS. 关中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