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布局,大力推进农村庄园化、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以园区示范引领高效现代农业建设,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项目集聚和产业集群的载体,实现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高度融合,一、二、三产互动发展,有效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改变了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格局。据今年初省统计局公布的县域经济综合考核显示,汉阴现代农业园区建成面积占比名列全省第21位、安康市第一位;2013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85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多355元,同比增长15.50%,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园区机械化率达65%,全县农业机械化率达50%,走在全市前列。
据县长周永鑫介绍,汉阴县2010年正式制定《汉阴县月河现代农业园区整体规划》及各园区建设详规, 明确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已累计完成投资8.82亿元,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1个,建成面积7.28万亩,规划面积12.4万亩,分别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1%和36%。2013年园区内农业总产值5.16亿元,占全县27.2%,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0元,是全县人均6858元的1.53倍。2014年园区预计年产值可突破8亿元,预计占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36%。
园区围绕农业提质、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经营理念“四个支撑”,不断拓展科技转化、机制创新、示范辐射等配套服务功能,在安康率先建成了富硒农产品深加工聚集园区,盛发魔芋、新鑫米业、正阳食品、红星米业、秦园科技、华晔植化等11户龙头企业入驻园区,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园区+基地+农户(家庭农场)”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推行“企业做两端,农户做中间”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相结合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注重循环产业链条的培育,在县域经济领域初步形成了涵盖三次产业之间的大循环,企业之间的中循环,企业内部的小循环。三个循环体系通过生物链、产品链和利益链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注重依靠科技和机制创新,大力促进融合发展。正在积极实施国家级特色(富硒)高效农业院地合作示范区项目,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业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的科研力量,积极建设富硒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和富硒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园,推进富硒生猪养殖基地、优质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设施蔬菜生产加工基地、蚕桑副产品加工基地等四大基地。汉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突出了资源循环化、种养规范化、产品标准化、市场专业化,不断推进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思路创新,使园区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势头。
周永鑫县长表示,今后,汉阴县将坚持民生为本循环发展理念,突出精致园区、效益农业,加大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经营管理体系,引导更多的企业和产业大户入园建设,开发富硒资源,集聚产业优势,在产业规模上求扩张,在经济效益上求突破,把“中国硒谷·汉阴大集”做成全国知名品牌,增强现代农业活力,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幸福汉阴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