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十八弯,宁夏一弯到潼关……”一座山,一座关,一支老腔唱千年。在千古雄关潼关,一曲古老的摇滚乐——黄河老腔诉说着黄河岸边千百年来的变迁。
黄河老腔,起源于潼关县境内的黄河码头船工号子,豪迈高亢、动作夸张,被誉为“黄土地上的摇滚乐”。同时,它也是一种饱含秦风秦韵、充满乡土气息的独特剧种,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

黄河老腔演出
潼关紧依黄河,自古以来,黄河航运兴旺发达。西汉时期,在渭、洛、黄河交汇的三河口处,有一座西通长安的水陆码头,朝廷即在此设立了“船司空”衙门,专管黄河、渭河的水运及船库。千帆竞进,船工众多。船工们拉船时总是一人起头喊号子,众人跟着边喊边用力拉船。于是,这号子便更有了一种号召力。
黄河号子,在黄河边响了两千年,黄河边的百姓也听了两千年。潼关县的公庄村,就位于黄河渭河交汇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听惯了黄河上的船工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常年受到黄河号子熏陶、感染的公庄人将黄河号子那铿锵有力、韵律极强的“哎-嗨”原始地模仿了下来,用这种腔调唱生活中的如意,表达丰收的喜悦,宣泄心中的苦闷,逐渐形成了一种一人主唱、众人帮腔、多人合作的说唱艺术,经前辈老艺人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但慢慢的,原始的“哎-嗨”满足不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的公庄人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将黄河号子逐渐演变成了潼关黄河老腔。而这号子,还有船工用篙击打船板的声响,统统被融入老腔的表演当中,形成了黄河老腔独有的“拉坡调”。
黄河老腔粗犷、豪迈、激情的艺术特点,能够从心灵深处激起人性原始的奔放与狂野。在人们的惊艳中渗透到骨子里的艺术气息,是都市文明与农耕文明在时空中不期而遇的一次大碰撞,从而成为人们生活中恣意回味的一种精神享受。黄河老腔,不看则已,看了即让人难以忘怀。

《我的“村晚”我的年》融媒体直播活动
上世纪80年代末,潼关黄河老腔参加了“渭南地区戏曲汇演”,其改编的神话剧《八仙过海》荣获创作表演伴奏等11项大奖。此后,因领班老艺人侯德娃去世,戏箱变卖,戏班解散,致使潼关黄河老腔“失声”多年。
2006年,公庄村成立了业余老腔剧团,潼关黄河老腔再次走进大众视野。2009年,公庄村退伍军人陈孝宽重新组织散落在民间的黄河老腔艺人,成立了“潼关黄河老腔艺术团”,并经政府行文批复,正式开始对外演出。自此,“潼关黄河老腔”以全新的形象、精彩的表演、独特的魅力,“圈粉”无数,在省内省外、国内国外引来一片叫好声。2017年,被纳入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历经风风雨雨,潼关黄河老腔从当时的道具、服装、人员“三个啥都没有”,到成立黄河老腔艺术团、将黄河老腔搬上中央电视台《黄金100秒》栏目、与著名影视演员尤勇先生合作拍摄长安老窖广告宣传片……黄河老腔艺人们像夸父一般,奔走在挖掘和发展黄河老腔的道路上。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澳门……都留下了黄河老腔的豪迈吼声;黄河老腔还走出国门,在新加坡、韩国等“吼”出了名气。
潼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与战争结缘,所以黄河老腔唱的都是武戏,《将令一声震山川》《斩华雄》《罗通扫北》《五虎投唐》……每戏必打、每剧必战。
要让黄河老腔这一古老艺术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紧跟时代步伐!于是,艺人们开始琢磨创新。

黄河老腔唱响新时代
内容上出新。潼关黄河老腔围绕旅游开发、城市建设、交通发展、双美工程以及潼关历史人物的颂扬,时事政策的传播等,编排了《黄河谣》《杨震颂》《扶贫干部到咱村》《千古雄关浪不完》等10多个新剧目,让黄河老腔跟上了时代发展步伐。
形式上出彩。在创作编排中,根据节目内容需要,把铿锵激昂的黄河老腔与传统眉户、秧歌、快板“揉”到一起,将潼关当地具有一定演唱基础并且上过央视节目的歌手李承燕、翟小彦招入艺术团,让她们把美声、通俗唱法与老腔唱法相结合,排练出了《西游记》《地道战》等剧目;把“一人唱、众人帮”变为“一人说、众人合”“一人扭、众人合”;把武戏中激情交战变为新剧中的赞叹欢庆,使黄河老腔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机交融,擦出璀璨的时代火花。
构架上布新。建立以年龄普遍在60岁以上的一团、以三四十岁为主的二团黄河老腔人才梯队结构,初步形成了一团主外二团主内的演出格局。并且,主打“娃娃牌”,成立“黄河老腔”幼儿传承团,将传统文化根植在娃娃心底。
裹挟着鲜明的劳动色彩,承载着朴素的生命本真,地域特色明显的潼关黄河老腔吼出了远离尘嚣的情感,脱颖为众多艺术表演形式中的一朵奇葩。如今,潼关县依托其独有的关隘文化、黄河文化,赋予黄河老腔新的时代内涵,将黄河老腔在内的非遗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旅游开发深度融合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古老的黄河老腔像黄河一样奔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