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十八弯,宁夏一弯到潼关……”一座山,一座关,一支老腔唱千年。在千古雄关潼关,一曲古老的摇滚乐——黄河老腔诉说着黄河岸边千百年来的变迁。
1
黄河老腔,起源于潼关县境内的黄河码头船工号子,豪迈高亢、动作夸张,被誉为“黄土地上的摇滚乐”。同时,它也是一种饱含秦风秦韵、充满乡土气息的独特剧种,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
黄河老腔演出
潼关紧依黄河,自古以来,黄河航运兴旺发达。西汉时期,在渭、洛、黄河交汇的三河口处,有一座西通长安的水陆码头,朝廷即在此设立了“船司空”衙门,专管黄河、渭河的水运及船库。千帆竞进,船工众多。船工们拉船时总是一人起头喊号子,众人跟着边喊边用力拉船。于是,这号子便更有了一种号召力。
黄河号子,在黄河边响了两千年,黄河边的百姓也听了两千年。潼关县的公庄村,就位于黄河渭河交汇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听惯了黄河上的船工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常年受到黄河号子熏陶、感染的公庄人将黄河号子那铿锵有力、韵律极强的“哎-嗨”原始地模仿了下来,用这种腔调唱生活中的如意,表达丰收的喜悦,宣泄心中的苦闷,逐渐形成了一种一人主唱、众人帮腔、多人合作的说唱艺术,经前辈老艺人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2
《我的“村晚”我的年》融媒体直播活动
上世纪80年代末,潼关黄河老腔参加了“渭南地区戏曲汇演”,其改编的神话剧《八仙过海》荣获创作表演伴奏等11项大奖。此后,因领班老艺人侯德娃去世,戏箱变卖,戏班解散,致使潼关黄河老腔“失声”多年。
2006年,公庄村成立了业余老腔剧团,潼关黄河老腔再次走进大众视野。2009年,公庄村退伍军人陈孝宽重新组织散落在民间的黄河老腔艺人,成立了“潼关黄河老腔艺术团”,并经政府行文批复,正式开始对外演出。自此,“潼关黄河老腔”以全新的形象、精彩的表演、独特的魅力,“圈粉”无数,在省内省外、国内国外引来一片叫好声。2017年,被纳入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
黄河老腔唱响新时代
陕西书画名家齐聚“中国书画在线” ——丹青献礼·共庆祖国七十
金秋长安,天朗气清。2025年9月29日,“中国书画在线”特...(4022 )人阅读时间:2025-09-29书画“云”上红,银杏映初心——“春风行动”数字艺术展西安炫亮
2025年9月26日,春风行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银杏...(9948 )人阅读时间:2025-09-26“艺彩纷呈,惠民传情” —— 悲鸿书画院隆重举办名家书画作品
(图文:苏春亮 赵遇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艺术为人民...(996 )人阅读时间:2025-09-13丹青忆峥嵘 翰墨书正气——庆祝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图/文:苏春亮/赵遇吉)2025年8月22日上午,书画爱好...(644 )人阅读时间: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