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这辈子总要去一次天安门广场看看与太阳一同升起的五星红旗,感受自己铿锵跳动的心脏和涌上颅顶的热血。近日,“陕西富平一位101岁的老人在孙子孙媳的陪同下,第一次看天安门升国旗”的视频火爆网络。当看到国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老人一边颤巍巍举起右手行礼,一边跟着唱起了国歌,激动得泪流满面,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一刻民族信仰具象化了,也燃爆了国民殷殷爱国情!
(一)
手绘长卷赞祖国
爱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高昂的主旋律,如同不灭的火炬,穿越时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当外敌侵入,它化作战场上勇士们冲锋陷阵的怒吼;在和平年代,爱国则是建设祖国的澎湃动力;在国际舞台上,爱国又是自信的源泉。无论何时何地,身为华夏儿女,我们都可以骄傲地说出:“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愿在种花家。”
(二)
“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从古至今,一句句震撼人心的话语镌刻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爱国基因。
不论何时,爱国,都不能只看说了什么,还要看做了什么。在渭南,曾经涌现出一群人,用鲜血和汗水,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和安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新时代的我们把个人发展融入时代大潮,投身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捍卫人民利益,每个人都可以是爱国的主角。
比如,晚清爱国明相王鼎,以清廉著称。他治污吏,平叛乱,理盐务,除水患,坚决支持林则徐严禁鸦片的主张;他反对与英国侵略者议和,反对投降派出卖国家利益,尸谏醒君,其风骨节气,映照千秋。后来,林则徐作诗《哭故相王文恪公》,在如泣如诉的诗句中,对王鼎的爱国忠烈行为给以高度评价。
比如,渭华起义革命烈士温济厚,面对反动当局的酷刑,坚贞不屈,誓死保守党的秘密,最后被敌人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25岁。家人搬回他的遗体,留下了一张他和亲人的生死遗照,这也就有了后来“一张特殊的全家福”的革命故事。在渭华起义中,像温济厚一样的烈士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把爱国深深地熔铸在自己的血液里。和平年代,爱国有了更为宽泛的意义,是责任、担当,更是每一份微小善举的汇聚。
比如,“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张养利,1995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小麦育种和旱作栽培工作,一直潜心研究如何提升渭北旱塬粮食单产。经过十几年的不断试验,成功培育出“渭麦9号”,亩均产量达到了600多公斤,创全国旱薄地小麦产量新高,成为渭南30年来种业领域第一个国审品种。就像他自己说的:“努力让粮食丰收、让人们吃好饭是一生不变的追求;能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深感自豪。”这是育种人的职责,更是从骨子里流露出的家国情怀。
比如,今年8月初,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刘璟辉、王柽泽阳、白云博三名同学,在青岛进行“生死救援”,勇救溺水老人的事迹在网上广为传播,引来万千网友的纷纷称赞。他们不仅用行动诠释了崇德向善的青春形象,更为大家点燃了服务社会、热爱人民的火焰。三位同学也被青岛市崂山区授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这样的身边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1935年,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爱国的注脚是生动的,爱国的精神是永恒的。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小我大我同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强调:“我们庆祝共和国华诞的最好行动,就是把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我们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做好自己的事。爱国要志存高远,更要关注身边的事、做力所能及的事。有的人驻守边疆为祖国站岗,有的人驰骋赛场为国争光,有的人指挥交通维护城市秩序,有的人孝老爱亲维护和睦家庭关系……这些事虽然看起来有大有小,但相同的是背后炽热的中国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好身边普普通通的小事,就是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爱意不分大小,一点一滴汇聚成爱国的河流。
“我爱你,中国!”这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深情告白,这是流淌在我们心中最深沉的爱。这份爱,如此清澈,如此有力,如此浪漫。
(渭南市委宣传部供稿)
Copyright © 2002-2011 DEDECMS. 关中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