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图书馆成了生活“高频词”:晨光熹微时门口长队蜿蜒,深夜仍灯火通明。周末,这里是亲子共读空间、年轻人社交新据点,“约图书馆”成时髦暗号;旅行清单里,图书馆更是必打卡的“网红地标”,人们在此拍照、观展,触摸城市文脉。曾被唱衰要被互联网淘汰的图书馆,如今逆袭成为城市C位。这股“图书馆热”的背后,是城市对美好生活的全新注解。
(一)
图书馆里藏着文明密码。从尼尼微泥板到汉代天禄阁,从隋唐观文殿到宋代崇文院,华夏大地的“府阁台殿”,既是古人藏书之所,更彰显他们的文化巧思。1904年湖南图书馆的诞生,拉开现代公共图书馆序幕,文脉就在校勘、保护与传承中绵延至今。
在互联网狂飙的当下,图书馆热度却逆势攀升。截至2024年底,全国3200多家公共图书馆年迎13亿人次“打卡”。这里有免费水电网、舒适空调、安静环境,更有满架精神食粮,难怪被网友称作“梦中情屋”。昔日安静的藏书阁,正凭借“十八般武艺”变身城市文化新地标。
电子屏盛行的时代,图书馆的温度愈发珍贵。指尖摩挲古籍复刻本的纹理,鼻尖萦绕油墨清香,自习室灯光下的文字格外清晰——知识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可触可感的真实存在。从古代书院到现代阅读空间,变的是形态,不变的是人们对知识的向往。这股“图书馆热”,正在重写城市的文化基因,也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二)
数字浪潮奔涌,每年却有十几亿人次涌入图书馆。这股大流量中到底藏着怎样的魅力密码?
安放精神的“栖息地”。在快节奏的城市化浪潮里,图书馆提供最纯粹、最本真的阅读享受,成为一片珍贵的精神原野。考研学子在这里奋笔疾书,孩童沉浸绘本世界,打工人在咖啡香中卸下疲惫……一张书桌、一隅安静,就成了对抗快节奏生活的“避风港”。在图书馆,知识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带着油墨香、纸张温度的精神共鸣。
丈量文明温度的“标尺”。 图书馆人气爆棚,秘诀在于精准拿捏了现代人的文化“刚需”。不打烊的深夜书房、“15分钟生活圈”里的社区书屋、公园湖畔的诗意书房……图书馆用“嵌入”城市肌理的方式,编织起全民阅读网络。当它化作喧嚣都市的精神绿洲,滋养的不仅是读者,更是一方水土的文明气质。
“好玩又好用”的体验馆。现代图书馆早已突破单一的借阅功能,而是融阅读、展览、文创、活动于一体,玩起了“跨界混搭”——阅读、看展、买文创、参加活动样样行,妥妥的城市文化新地标。比如,北京朝阳图书馆的名著音乐会,济南图书馆的市民夜校教美妆,上海徐家汇书院里飘着咖啡香的文创空间……图书馆不断解锁新“玩法”,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和价值在这儿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时提到:“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
在渭南,12座公共图书馆、34家博物馆、2328个农家书屋等超4000个公共文化空间星罗棋布……一张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已经织就。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些“文化加油站”持续长红?
“数智”赋能。拥抱科技,图书馆才能更“聪明”、更“贴心”。但“数智”赋能绝非技术堆砌,而是深度融合的“化学反应”。以数字化重塑资源基底,用VR、AR打破时空界限;借大数据勾勒需求画像,靠智能算法实现精准推送;打通线上线下,让图书馆从实体空间变身随时响应的“文化智能管家”……比如,渭南市正积极探索用数字化打通公共文化资源的“任督二脉”,打造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网站、微信、抖音齐上阵,把文化大餐便捷地送到百姓的指尖。
服务革新。想“长红”能留住人,文化服务得“会来事儿”,就得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胃口,从小孩到老人,从上班族到银发族,找准每个群体的“兴趣点”,让文化场馆成了大家爱来、常来的“精神充电站”。比如,渭南各级文化场馆利用网站、微信提供掌上阅读、线上培训、公益展览讲座等免费数字服务,用“乡村春晚”“公共数字文化墙”等项目不断创新形式、拓展功能,让阅读焕发新风采,圈住了很多年轻粉。
“混搭”资源。图书馆的存在价值,远超借还之间,想保持吸引力,关键在整合资源与拓展服务,学会“搞副业”。大胆打破刻板印象,把咖啡香、艺术展、文化沙龙引进来,变身集知识传播、文化交流、休闲放松于一体的“城市文化会客厅”。看深圳图书馆,靠现代建筑和“银树”奇观成了网红打卡点;渭南市图书馆线上线下联动搞“阅读+”活动,让书香飘得更远,为文化传播架桥铺路。
有人说:“图书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作为文化“金名片”、服务“主阵地”,图书馆藏着打开世界的钥匙,这里的灯火,照见的不只是文字,更是一座城市对知识的敬畏、对思想的包容。有空别宅着,去图书馆坐坐,说不定翻着翻着,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临渭区委宣传部供稿)
Copyright © 2002-2011 DEDECMS. 关中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