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即日起,渭南日报开设“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专栏,反映75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渭南各行各业、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渭南全市上下坚定信心、砥砺奋进,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中心任务而团结奋斗的生动实践,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新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伴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75周年华诞。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迅速崛起,我国在前进中不断发展,日益壮大强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添动力、增活力,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全市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出一条极具渭南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经济实力由弱变强 实现历史性飞跃
风雨征程,书写发展奇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渭南,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主要以品种单一的自然农业经济为主。1978年,改革开放号角吹响神州大地,爱拼敢赢的渭南人以崭新的面貌,勇敢冲在改革开放的前端。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市经济发展坚持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全面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整体保持平稳运行。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是1949年的1400余倍,人均生产总值是1949年的600倍,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由1949年的77.9:12.7:9.4调整到2023年的20.8:34.8:44.4,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农业基础日益巩固 特色现代农业日趋壮大
我市是传统农业大市。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我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由注重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加快渭南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经济总量成倍增长。
194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1.69亿元,2023年达779.95亿元,位居全省第一。202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58.18万吨(含农垦),较1949年增长3.6倍,总产量位居全省第一,是全省唯一的粮食调出市,为全省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油料总产量6.4万吨,较1949年增长4.4倍;蔬菜产量329.93万吨,较1994年增长10.3倍;肉类总产量达21.42万吨,较1980年增长5倍;禽蛋产量14.53万吨,较1980年增长26倍;水果总产量415.75万吨,较1980年增长72倍,全市已形成“白水苹果”“大荔冬枣”“蒲城酥梨”“临渭葡萄”“富平柿饼”“合阳红提葡萄”“富平苹果”“澄城樱桃”“潼关软籽石榴”九大果品区域公用品牌。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 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75年来,我市工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奋进,历经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迈进,全市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全市工业总量不断增加,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2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是1949年的9000余倍,年均增长10.0%。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以建设工业强市为目标,聚焦钢铁及金属制品、能源、化工等相关产业,形成了能源工业、化工工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冶金工业六大行业工业体系,“南有色,北能源,中部加工和装备制造”的发展格局,以及15条重点产业链。
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能源工业占39.8%,有色冶金工业占11.9%,这两大行业合计占规上工业的51.7%,成为影响全市工业发展的支柱行业;2023年,全市原煤产量达1584.47万吨,较1978年增长2.9倍;焦炭产量857.11万吨,增长49.9倍;发电量333.20亿度,增长17.7倍;水泥873.37万吨,增长44.6倍。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共645户,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974.08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全部工业的8973倍。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基础支撑更加坚实
75年来,我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力改革开放,持续加大投资力度,项目建设成果斐然,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连跨多个千亿台阶,显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1978年—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速达到15.8%。工业投资项目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中联重科、金钼股份、陕煤集团、青岛啤酒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渭南高新区机械产业园、韩城500万吨焦化基地、蒲城70万吨聚烯烃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成为助推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渭南北站、中心城市“四纵四横”道路提升改造,渭清路综合管廊、黄河水引入渭南北水厂、天然气利用和集中供热等一大批市政重点工程陆续完工,城市总体向“北跨、东扩、西融、南优”发展。市中心医院、儿童医院、临渭区第二医院搬迁、渭南职教园区、渭南高级中学、渭南初级中学、渭南实验初中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使用,广大居民就医和入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消费市场活跃繁荣 生活品质稳步提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市场欣欣向荣,新型商业业态竞相发展,万达、苏宁、华润等国内商业巨头落户渭南,市场规模快速扩张,整个消费流通领域呈现繁荣活跃、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1978年的173倍,年均增长12.1%。全市“十三五”期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5.7亿元,是“六五”期间的93.3倍。75年来,居民的消费支出不再局限于凭票供应的有限消费和解决温饱的大众消费,而是更趋向于多样化、个性化,新的消费热点不断出现,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2023年,全市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汽车类商品零售额87.73亿元;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7.45亿元。
交通网络提档升级 旅游产业渐趋兴旺
作为我国的地理交通要道,近年来,全市基础交通设施提档升级,“两纵四横”的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一纵两横”的城际铁路网,“两纵三横”的一级干线公路骨架网络,使渭南走出去的脚步更加铿锵有力,为居民出行、游客出游等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力支撑了全市各产业的发展。
2023年,全市公路货运量1.85亿吨,是1982年的9.7倍;公路货运周转量247.09亿吨公里,是1982年的34.6倍;公路客运量1523.22 万人 , 旅 客 周 转 量79222.47万人公里。渭南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秀丽,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2023年,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83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26亿元,澄城县荣膺“中国农文旅融合发展典范县”称号;大荔县被全国旅游协会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名县”;“华县皮影戏”入选首届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发展大会中国民间文化传承发展品牌案例;“渭南‘丰’景这边独好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乡村游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此外,我市还聚焦6条重点文旅产业链集群,聚力打造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财政实力稳步增强 金融支持持续加大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下,全市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23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6.73亿元,较1949年增长了912.0倍。全市健全完善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先保障工业倍增、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资金需要,有力支持“八大工程”“十项重点工作”等顺利开展。
财力的增加对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类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64.41亿元,较1949年增长了61.7万倍。金融存贷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3903.29亿元,较1982年增长了69.3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07.41亿元,较1982年增长了27.9倍。
科教文卫蓬勃发展 社会事业成绩斐然
75年来,全市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亮点纷呈。2023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同比增长85.71%、47.97%,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了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任务,创造历史新高,秦创原年度专项考核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居全省第一。
全年共授权专利155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56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1171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224件。教育事业成效显著,国家助学贷款提标降息惠及广大学生。2023年,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2007所,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6%。文化事业不断发展,2023年末,全市共有国有文艺院团13个,剧院7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2个,藏书总量257.6万册。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市累计建成体育公园27个,“三大球”场地达到2860个。2023年,全市举办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330余项,维修更新改造行政村体育惠民工程212个。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2023年,全市拥有卫生健康机构3840个,拥有床位36278张,卫生技术人员41169人,分别较1949年增加了3792个、36258张、39614人。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75年来,我市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世纪80年代,居民生活从贫困走向温饱,90年代逐步迈向小康,20世纪末总体平均生活水平跨进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踏步迈进,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2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704元,较1982年增长了102.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67元,增长了77.6倍。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全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97;优良天数246天(优56天,良190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望过去,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数字,记录着全市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强不息、奋力开拓,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描绘出了一幅奋发图强的光辉画卷,谱写了一曲催人奋进的壮丽乐章。展望未来,全市人民将继续坚持敢闯敢拼的精神,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改革创新、奋发有为,不断拓展转型发展新局面,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美丽的城市也正用更加热情、开放的胸怀,立足于从未有过的高度,继续经营和创造未来。渭南日报 记者 王军江 通讯员 郝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