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生

谍战英雄杨荫东

时间:2024-10-22 11:48|来源:|作者:gzzxadmin|点击:
说起谍战故事,你想到的谍战英雄可能是《风筝》中英姿飒爽的“六哥”,《潜伏》里思维缜密的“余则成”,或者是《解密》里破解敌方密码的数学天才“容金珍”……然而,真实世界的谍战远没有那么浪漫、神秘,他或许只是你们村隔壁的那个多年未谋面的“大叔”。在合阳县同家庄镇同家庄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小屋,就走出过一名屡建奇功的“潜伏者

 

(一)怀揣红色信仰的黄埔优等生

 
1922年,杨荫东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从小天资聪慧,15岁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然后到延安上了陕北公学,接受系统的革命教育和洗礼。陕北公学毕业后的杨荫东和一批热血青年被党组织派往杨虎城部的第三十八军,正式踏上抗日前线,先后随三十八军参加了王屋山战斗和中条山战役,经受了艰苦火热的战斗生活磨炼。

杨荫东

在国民党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中共三十八军工委贯彻党中央“隐蔽精干”的方针,指示杨荫东考取了黄埔军校第一分校(汉中分校)第十六期。毕业后,他又考入国民党西北步兵学校,并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受到时任国民党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长白崇禧的接见和嘉奖。

1944年,蒋介石以明升暗降的手段调赵寿山将军远赴甘肃武威任职,杨荫东担任赵的随从参谋,之后跟随赵寿山和孙蔚如将军在国民党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连续学习两期。在此期间,为两位将军代写战术作业,获得了大兵团作战的军事知识,同时结识了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尤其是后来任第七补给区司令的周世冕,并得到周的赞誉和赏识,为以后打入第七补给区核心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插在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

 
如果把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成立的“西安军事情报组”比作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匕首,那么杨荫东无疑就是这把匕首最锋利的刀尖。1946年初,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杨荫东顺利打入国民党第七补给区司令部,任司令部办公室少校参谋,进入了敌人的心脏。
一份“兵力配置补给表”。1947年3月,蒋介石调整战略进攻,集结精锐部队,企图一举攻略延安,消灭党中央。在敌我兵力10:1的情况下,党中央和毛泽东临危决断,退出延安,转战陕北。敌我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获得敌军的战略情报显得尤为重要。而此时,为配合西安绥署进攻延安,杨荫东所在的第七补给区司令部的主要任务是负责陕西等地所有国民党部队的后勤供应,其司令周世冕对管区内部队的调动和补给情况很难弄清。为使周方便,杨荫东为其设计了一个“兵力配置补给情况一览表”,即按照战斗序列,将步兵团以上,特种兵营以上的主管姓名、驻地、军械装备及补给情况等制成表格,使用时按照战斗序列一查即知。他同时将底稿默写通过交通员上报党中央,使得胡宗南军用地图上25万兵力的每一次移动,彭德怀、习仲勋作战地图上也同时移动,敌军作战计划跃然纸上。
 
解放时期,担任赵寿山将军随从参谋的杨荫东
“40两黄金”的嘉奖。1947年4月下旬,杨荫东和西安军事情报组提供了胡宗南部企图压制我党中央东渡黄河的作战计划,党中央和西北野战军根据这一情报及时组织了蟠龙战役,歼敌一个旅,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解决了我军在转战陕北途中物资短缺的问题,沉重打击了胡宗南部的嚣张气焰。蟠龙战役结束后,西北野战军前委对杨荫东和西安军事情报组给予了嘉奖,并指出:及时准确地提供了胡宗南部的军事行动,对我军打胜这一仗有很大贡献。同年8月,杨荫东和西安军事情报组及时报告了胡宗南部对进攻延安作战方案的调整情况,彭德怀、习仲勋根据这一情报把握时机、趁势出击,歼敌4000余人;之后,又适时组织了延清战役,再歼敌8000余人。党中央认为“情报准确、可靠”,在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奖励西安军事情报组40两黄金。从此以后,西北野战军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西情处、西安军事情报组的准确情报,使得陕北战士翻过了山坳坳。

1979年,杨荫东在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邓颖超家中合影

“一支无形的军队”。1948年的宜瓦战役是我军战史上彭德怀“围城打援”的一个典型战例,即“打狼崽、钓老狼”,也就是围住宜川县城守敌二十四旅这个狼崽猛烈攻击,但暂不歼灭,一旦调出二十九军刘戡部队这个老狼前来增援时,在途中将其消灭。但刘戡部队上不上钩、何时上钩、从哪条路上钩都是彭德怀急需知道的情报,他命令西安军事情报组负责人赵伯平于3日内搞清。而此时,身在第七补给区司令部的杨荫东已事先将二十九军两个整编师从洛川开往宜川的情报上报了关中地委,赵伯平第二天便拿到了情报,并上报了彭德怀。杨荫东传递情报的过程是极度危险的,因而他更加谨慎。为防止暴露,他从不带走司令部的半张纸片,而是将所需情报牢牢地刻在脑海中,之后来到地下党员柳雪婷家中逐字逐句地写下来,再由柳雪婷誊写,确认无误后交由交通员上报党中央。彭德怀根据获得的情报在瓦子街设伏,此一役,战果空前,歼敌3万余众,击毙了军长刘戡,解放了宜川,扭转了西北战局。难掩内心喜悦的彭德怀盛赞:我们有一支无形的军队。

杨荫东故居

“半世隐蔽战线,一生忠诚英名”。正如原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组组长耿文卿所说:“荫东同志在敌人营垒内部,出生入死,随时可能遭到捕杀,而他置生死于度外,运用高超的斗争艺术,同敌人周旋,出色完成了党交给的光荣任务。他的一生,确实是传奇的一生。”

 

(三)矢志不渝为祖国和平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杨荫东投入到了为两岸和平发展的新战场中。
1955年,中共中央成立对台办,杨荫东负责具体工作。1979年,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邓颖超任组长,杨荫东任小组办公室副主任。1980年2月15日,受台湾同胞邀请,杨荫东主持起草了全国政协《致台湾同胞春节慰问信》,并在《人民日报》发表,体现了中央“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精神。
1980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杨荫东主持起草的全国政协《致台湾同胞春节慰问信》
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这篇谈话被世人称之为“叶九条”,而谈话初稿是杨荫东根据邓小平、邓颖超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指示精神草拟的。
1982年,杨荫东主持起草《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在《人民日报》发表。杨荫东在接受《中国统一之路》摄制组采访时谈到了这篇文章的创作过程。他曾写道:“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从个人感情到民族大义,字里行间,情真意切。
杨荫东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七十四周年暨《黄埔》杂志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题词
杨荫东任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期间,利用出国访问、接见台湾友人、召开同学会的机会,多方沟通协调,团结两岸统一力量。他为推动两岸交流和黄埔同学反“独”促统,实现祖国统一,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2005年11月7日,杨荫东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3岁。
“和平统一祖国,是全体中国人的真切意愿,也是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杨荫东曾如是说。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这盛世是无数革命先辈所憧憬的未来,这盛世如你所愿,祖国统一是历史必然,两岸同胞必将携手同心,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合阳县委宣传部供稿)

Copyright © 2002-2011 DEDECMS. 关中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