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主页 > 民生

潼关水坡巷:岁月深处的烟火与诗意

时间:2024-10-22 11:34|来源:|作者:gzzxadmin|点击: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印记。潼关,这座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关城,曾经是金戈铁马的战场,是王朝兴衰的见证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

冬季水坡巷
如今,你若来潼关,可先从古城南城墙下一条800余米的居民老街——水坡巷,寻找些许历史记忆。沿着这条窄窄的巷道前行,古朴、苍凉的气息会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一瞬间跨越了几个世纪。
 
 
 

(一)

 
 
 

水坡巷是古潼关唯一保存至今的明清风格居民老街,巷道清幽古朴、宅地高敞、水磨青砖影壁……是北方典型的山地老街,也是古潼关当年辉煌繁盛的缩影。

古潼关的辉煌,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性。当时,四方百姓在此乘船渡河,北上山西、西去关中、东达河南、南下商洛,自唐代以来,这里逐渐成为以煤炭、木材和农副产品为主要货物的集散地。据记载,当年古潼关城内有书院巷、育贤街、帅府街、四牌坊街、下南门街、西关大街等50多条街巷纵横交错。

清末以后,老潼关的街道名称、划界逐渐发生变化,原来的几十条街道被东西南北4条大街取代。东大街内有财神庙、城隍庙等庙宇,有煤炭店、瓷器店等杂货店;西大街南北两边铺面房和民居相互交错,著名的第一巷位于此;北大街东边有郑家巷、西边有李家巷,全是居民区,街内还有车马店、草料店;南大街内有水坡巷、水关头巷、书院巷等巷道,也有丝线铺、铁匠铺等商店。

水坡巷街景

20世纪50年代,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处于渭河下游的老潼关被划入淹没区,整个县城南迁至10公里外的吴村。当时正是经济困难时期,建筑材料短缺,群众拆掉城墙、关楼建新城,承载着老潼关厚重历史的城砖,被垒成了院墙,埋进了房基。

当时不在设定的水位线下的水坡巷,幸运地得以完整留存下来。它东靠麒麟山,南邻古城墙,西巷口早年对着潼河,整个巷道呈“V”字型,地势东高西低,巷内建筑因势而建,在岁月风雨中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水坡巷内还有许多和战争有关的遗迹。比如,因躲避日军大炮的轰炸,当年相继迁入水坡巷的老潼关县城某些政府机关,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团部、警察局和兵营及将士居所等。

 
 
 

(二)

 
 
 

水坡巷既是民居巷道,也是麒麟山溢洪水道,枕山面水,是天人合一的风水宝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感受古韵悠长。说起水坡巷名称的由来,说法大致有二。一是由于每到夏秋季节下暴雨时,东边高处的洪水就会倾流而下,长年累月,水坡巷巷道中间被冲刷出一道深深的沟痕,整体走势像是一面大坡,便称为“水坡巷”。还有一种说法是,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曾在这一带同朝廷官兵进行过激烈的巷战,几经鏖战,兵士血流成河,所以叫作血泊巷,后来人们嫌“血泊”一词听着太过血腥残忍,于是将巷子改名水坡巷。说法虽不同,但都显示了这里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底蕴。

图片

水坡巷内景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团队,在其编制完成的《潼关县水坡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指出,水坡巷排水明渠两侧形成独特的步行空间,两条街道与河道之间形成“一河两街的水街格局,是一条在关中地区乃至我国北方地区都十分罕见的、具有山地特征的水街。

领略古建之美。走进水坡巷,其巷口有一座精美的梢门楼,镶嵌在门楼中间的石匾上,因风化已不好辨认字迹,隐约可见“北关头”或是“此关头”三字,内侧题有“游麟翥凤”四字,寓意着麒麟腾飞,凤凰展翅,石匾下面雕刻的避水神兽则是祈愿潼河安澜,百姓安乐。

巷道两侧,由大大小小的石头砌起来的高台上,面巷建着鳞次栉比的古院落。这些典型的北方窄四合院民居,少量属明代建筑,多建于明洪武年间,还有一些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其余大多是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期,利用城墙砖砌筑所建,其建筑形式、材质和色彩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原有的风貌。

水坡巷内传统民居院落

特别是水坡巷7号沈氏民宅,是一座从明代留存至今完整的四合院。房屋坐南朝北,是由倒座、过厅、东西厢房和正房组成的两进院落,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东西厢房则是关中特有的厦子房。宅院的门楣、窗横、墙面等都有以人物、动物和植物为题材的雕刻,房屋宏伟的气势和精良的建筑艺术尽显。
邂逅悠然自得慢生活。今天的水坡巷,依托历史遗迹进行了部分复建和改造,明清特色鲜明的民居,保存完整的古槐、古井等,依然透着浓浓的古朴。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你可以静下心来,倾听岁月的声音,感受生活的美好。

图片

水坡巷内的“乾隆槐”

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只有宁静与质朴。小巷深处偶尔会传出阵阵犬吠,巷内门口前的老人或依着拐杖,或坐在门墩上眯着眼睛晒太阳小憩,或端着老碗坐在门槛上吃饭,或聚在一起做活计闲聊,悠然自得。走进一户人家,主人会热情地招呼你坐下,为你端上一杯热茶,和你分享水坡巷的故事。这种浓浓的人情味,让人感到无比温暖。
2019年,水坡巷入选“陕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如今,来往穿梭的游客,定期开展的研学活动、摄影采风......给水坡巷带来了年轻与活力,让这条古老街巷焕发出时代生机。
 
 
 

(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历史文化街区,那是岁月留下的珍贵礼物,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记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让历史文化街区被越来越多人记住、喜欢,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

茶余饭后老人在巷道内闲谈

留住历史文化根脉。在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中,历史文化街区值得被很好地保护起来。但保护不是“包装”,应制定科学的规划,依托原有的历史遗迹对其进行复建和改造,比如,用传统的工艺修复老房子,比如保留石板路上的青苔和车辙印,让人们一走进街区,就仿佛穿越回了过去,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气息。同时,应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让公众了解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价值和保护意义,自觉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讲好故事引共鸣。每个历史文化街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它的灵魂所在。可以通过设立解说牌、举办讲座、组织导游讲解等方式,让人们了解街区的历史变迁、名人轶事、传统习俗,让人们在故事中与历史文化街区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深深记住它;同时,应让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比如建立博物馆和展览馆,将传统工艺、民俗风情、历史变迁,一一呈现在人们眼前。
让古街区“火起来”。历史文化街区不能只是一个静态的博物馆,而应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活空间。可以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文化在活动中传承,让历史在传承中绽放时代光华,使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可以发展特色商业,让能工巧匠精心雕琢时光的礼物,让特色小吃唤醒人们的味蕾记忆;可以引入一些时尚元素,如创意小店、咖啡馆、音乐酒吧等,让年轻人也愿意来这里打卡。
在渭南,像水坡巷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还有很多。在这些街区,故事还在继续,烟火气从未消散。如果有空,让我们相约秦东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宁静的角落,寻一处长椅坐下,感受放慢脚步的时光,听听风吹过屋檐的轻响,让自己在这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氛围中,忘却烦恼,找回内心的宁静。

(潼关县委宣传部供稿)

Copyright © 2002-2011 DEDECMS. 关中在线 版权所有